工联网消息(IItime) 在如今的城市里,总能撞见些“反差感”十足的场景:斑驳的红砖墙下,年轻人举着咖啡打卡;高大的旧厂房里,LiveHouse的鼓点正敲得热闹;退役的机床旁,小朋友围着听“爷爷辈的生产故事”。这些曾被时光尘封的工业遗迹,正以全新的姿态“活”过来,掀起一场声势渐起的工业文化复兴潮。
从北京画出工业旅游的“未来路线图”,到石家庄“织音1953”里爵士乐与老纺织机的碰撞;从广州电力馆里孩子沉浸式玩着“电力剧本游”,到台州老机械厂“长出”文创工作室——这场复兴不只是“旧物翻新”,更是在盘活工业遗产的背后,探索城市更新、产业转型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政策托底:从“零散尝试”到“系统规划”,工业文化有了“导航图”
放在几年前,工业文化建设多是地方或企业的“零散探索”,而现在,它早已升级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各地政府纷纷拿出“实招”,给工业文化发展搭起框架。
最近,北京就刚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不只是喊口号,还给出了明确的“硬指标”:到2027年,要让工业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收入达到30亿元。背后的思路很清晰——要把北京的工业记忆,从“档案柜”里的文字,变成市民能逛、能玩、能感受的生活场景。比如围绕“超级工厂”、“工业记忆”等主题,画出一张能落地的“工业旅游图谱”,让大家知道“去哪玩、玩什么”。
不只是北京,各地都在发力。郑州对评上“省级、国家级工业旅游品牌”的企业直接给奖补,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盘活老厂房;江苏、广东等地还把工业文化纳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让“工业+旅游”成为拉动消费、升级产业的新抓手。这些政策不再是“单点支持”,而是形成了“规划-扶持-落地-推广”的全链条,让工业文化复兴有了明确的“导航图”。
玩法翻新:老厂房不只是“看展的”,成了“能逛一天的生活空间”
如果说以前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多是“锁起来、挂牌子”的静态守护,现在则完全不同——大家更在意“怎么用起来”,让老厂房变成“有人气、有活力”的动态空间。
石家庄的“织音1953”创意园,就是个典型例子。它的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的石家庄第一、第二棉纺织厂,那些高大的厂房、生锈的纺织机,曾是“华北纺织基地”的骄傲,后来却渐渐闲置。现在再去,老厂房的红砖墙没动,但里面早已“改头换面”:有的车间变成了能听爵士乐的音乐餐秀厅,有的角落摆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做的剪纸,连当年的纺织机都被改成了装饰摆件,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点”。
其坚持“修旧如旧,新必新潮”——老建筑的骨架不动,但业态要够新。自今年5月开园到现在,这里已经办了190多场活动:从非遗展演到电竞比赛,从艺术展览到LiveHouse演出,周末日均客流量能破万。
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到处都是。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把1952年的老油脂厂改成了“苏式风+国潮风”的集合地:3万㎡的老建筑群里,既有展示工业历史的展馆,也有能换装拍照的国潮店,还有晚上热闹的酒吧和剧本杀店,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台州的“1959文创园”,用老机械厂的厂房做非遗展示、创意办公,连咖啡馆的桌子都是用旧机床零件改的,让“工业风”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感。
抱团取暖:从“单打独斗”到“城际联动”,工业文化能做更大
以前各地搞工业遗存活化,多是“各干各的”,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抱团才能把蛋糕做大。今年9月,在石家庄“织音1953”的一场活动上,“中国工业遗迹创新创意联盟”正式成立了——北京首钢园、成都东郊记忆、景德镇陶溪川、福建船政……全国15个知名的工业遗存活化项目,都加入了这个联盟。
联盟要做什么?简单说就是“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比如首钢园在工业旅游运营上有经验,就能把这套方法分享给景德镇陶溪川;成都东郊记忆擅长“文化+商业”,可以给其他项目提建议。甚至还能搞“城际联动线路”——游客可以先去北京首钢看“工业+体育”(首钢滑雪大跳台),再去石家庄织音1953听工业主题的音乐会,最后去景德镇陶溪川体验陶瓷工业,形成一条“工业文化旅游专线”。
石家庄还同步成立了“织音1953国际协同联动中心”,想把国外的好经验也引进来。比如借鉴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转型”的模式,或者参考英国利物浦“老码头变艺术区”的思路,让国内的工业遗存活化少走弯路。
这种“抱团”不只是为了旅游,更是为了产业。台州梦创园就是个例子,它由老水泥制品厂改造而来,不只是搞文创,还引进了一批数字化企业,形成了“文创+数字产业”的集群。现在园区里的企业能互相合作,甚至能给当地制造业做数字化服务,让工业遗产从“文化地标”变成了“产业引擎”。
结语:老厂房里的“新故事”,藏着城市的未来
走在这些复兴的老厂房里,总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度:红砖墙还是当年的纹理,却多了咖啡的香气;老机床不再轰鸣,却成了年轻人打卡的背景;工业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却成了能玩、能学、能体验的生活场景。
这场工业文化复兴潮,从来不是“复古”,而是“创新”——它把工业遗产从“负担”变成了“资产”,从“记忆”变成了“动能”。当更多老厂房被唤醒,当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工业文化,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座“网红地”,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探索。
毕竟,一座有工业记忆的城市,才更有厚度;一种能传承下去的工业精神,才是制造强国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