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5年,我国增值电信与虚拟运营产业站在政策开放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风口,呈现出“外资入局激活市场、内资转型寻求突破、开放与规范并重”的鲜明特征。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试点全面铺开,AI技术深度渗透运营全流程,行业在阵痛中加速洗牌,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
高水平开放:外资入局重构市场生态
2025年,增值电信领域的对外开放按下“快进键”,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四大试点城市推出的外资准入新政,以“100%控股”的开放力度刷新行业预期。此次开放覆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等核心领域。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首次对港澳以外的境外资本敞开大门。在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的当下,数据中心已从传统的资源型设施升级为关键的算力基础设施。通过引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资本,助力国内算力网络建设提质增效。
从今年2月首批13家外资企业获批,到上半年累计40家获得试点批复,政策红利正在高效、有序地转化为市场实体。更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广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电子证照应用的通知》,将许可证全面电子化。这一“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外资和内资企业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监管服务,标志着中国电信市场开放进入了制度化、便利化的新阶段。
此外,外资的“鲶鱼效应”开始显现。上半年超过26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同比增长27%。数据表明,中国电信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这些跨国企业将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共同服务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需求,推动整个产业链在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上向更高水平跃升。
虚拟运营阵痛转型:在洗牌中探索新赛道
与外资领域的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虚拟运营商(MVNO)在2025年正经历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
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行业的阵痛:前三季度,虚拟运营商用户规模降至4604万户,话音和短信业务量锐减超30%,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降幅分别超过20%和30%。传统基于语音和短信分成的商业模式已基本走到尽头,政策变化与OTT业务的持续冲击,迫使整个产业链进行一场深刻的“洗牌”与调整。
然而,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新生的力量。2025年,虚拟运营商的经营动向清晰地指向了三个转型方向:
一是技术产品化,拥抱AI浪潮。虚拟运营商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渠道角色,而是积极将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快速产品化。通过推出集成AI能力的智能终端、提供AI客服与个性化套餐推荐,甚至开发“一键解绑”等提升用户体验的功能,力图在服务层面实现差异化竞争。AI正成为他们分析用户行为、预测需求、提升每个用户价值的核心工具。
二是注重场景化布局,积极亮相重磅展会,展示“连接+算力+AI”的融合解决方案,深耕政企与垂直行业市场;
三是构建信誉与生态。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虚拟运营商积极通过获取产品技术检测认证、打造标杆工程来累积“信誉资产”。同时,它们深化与基础运营商、政府及产业链各方的战略协同,共筑可信、共赢的数智生态,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未来的破局之道
2025年增值电信与虚拟运营产业发展呈现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态势。机遇方面,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5G-A、6G、云计算等技术迭代,为产业拓展了广阔空间;外资企业的参与带来多元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与服务升级;“数据要素×”战略落地,催生了更多增值服务需求。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虚拟运营商对基础运营商网络的依赖,限制了服务灵活性与品质提升,小规模企业常面临网络拥塞等问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运营商与同行的双重挤压,要求企业持续创新;监管规则的复杂性与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
展望未来,产业需在多重平衡中寻求突破。企业层面,应坚守合规底线,深化技术融合与场景深耕,通过差异化服务摆脱同质化竞争;行业层面,需构建“中外资协同、上下游联动”的生态体系,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政策层面,应持续优化开放布局,完善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规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025年的增值电信与虚拟运营产业,正处在生态重构的关键节点。对外开放注入新活力,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行业洗牌孕育新机遇。随着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化与转型进程的稳步推进,产业将逐步形成“开放包容、创新驱动、安全可控”的发展格局,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