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工厂数和场景数均居全国榜首,上海拿下智能制造“双料冠军”
  • 劳动报
  • 2023年12月29日 08:13

工联网消息(IItime) 在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上海制造”正不断迈向“智能制造”,提档升级。

2023回声.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

“作为在全国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城市之一,上海已发布2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

“上海制造”,曾创造过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如今,在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上海制造”正不断迈向“智能制造”,提档升级。就在本月初,刚刚公布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名单中,上海共有11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3家单位的62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和场景数均高居全国城市首位,包揽了“双料第一”。

上海制造业“含智量”快速提升

早上9点,这座电梯钣金生产车间里,“搬运机器人们”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原料入库、成品出库……机器人们往来穿梭在生产车间的不同区域。近200米的产线上,搬运机器人、工艺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展示着“十八般武艺”,搬运、焊接、码垛、拆剁,通通“不在话下”,生产效率更是提高了200%。

“从原先的7位设备操作人员,现在转化升级成为2名区域巡检人员;2分钟,就能有一块新的层门交到客户手上,”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制造技术部智能制造工程师王颖告诉记者。

位于莘庄工业区的上海施耐德低压终端电器工厂成立于1995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变革,如今获得闵行智能工厂称号。

“2020年,我们制定了工厂发展5年规划:两个模式——卓越制造和创新业务模式,两种技能——数字化技能和组织的技能,四个交互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相关负责人表示,施耐德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走适合自己的自动化之路,既推进适合标准产品的全自动生产线,也尝试开发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工作站。

根据业务需求培养企业人才,鼓励创新,很多自动生产线和工艺流程皆是由施耐德员工自主设计开发。各流程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之后,再迅速从1到N进行推广,近几年,施耐德工厂自动化率迅速提升。

目测近10米高的工厂一层车间里,密密麻麻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地忙碌着,有些机器人动作之灵巧宛如人的双手……去年底,ABB机器人超级工厂正式在浦东新区落成投产。这是ABB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厂。超级工厂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创建了数字化制造生态系统,利用虚拟计划与生产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提高性能和生产效率。

超级工厂里也摒弃了传统的、固定的装配线,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模块化的生产单元,并实现数字互联,由智能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提供服务。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工厂。

机器人成上海制造产业新优势

四十五年间,从工人挥汗如雨的传统工厂到数字绿色的智能工厂,智能领航让“上海制造”焕发新活力,与此同时,上海的制造产业正在展现出新的优势领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从宝武的工业机器人“集体上岗”,到上海傅利叶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亮相,如今的上海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目前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

从企业层面看,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都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国内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002527)、新松等将上海作为扩大产业布局的重要根据地。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7.5万台,位居国内城市首位,占全国比重高达20%。

新松机器人上海总部日前在浦东金桥(600639)正式启用,作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巨头,最终“选择上海”,便是上海机器人产业引领优势的一个缩影。

据悉,新松上海总部将开启我国协作机器人与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新松今年所发布的国内首款负载25公斤的多可协作机器人,迈过了国内协作机器人一旦负载变大就性能变差的门槛。另外,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在线检测项目,利用缺陷机理分析、智能传感、大数据、激光跟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完成了国内首创的“协作机器人智能在线检测系统”建设,成为2021年度全国241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之一。

根据上海新一轮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方案,计划到2025年,上海再建设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推广1000个优秀场景。

上海发布“工赋链主”培育计划

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然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上海瞄准的,不仅是智能工厂和应用场景。

“数智化还在重塑供应链。”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说。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建圈强链,是实现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形成“链主”平台、智能工厂、超级场景、创新生态“四位一体”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赋能上海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所谓“链主”企业,一般指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在上海,纺织行业的链主企业致景科技,其飞梭智纺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如纺织界的“滴滴”,已链接全国60万台织机、9000余家织厂,实行动态智能派单,实现产能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行业织机开机率已从原来的40%提升至70%。

致景科技是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首批“工赋链主”10家培育企业之一。“今年,我们又发布第二批1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张英介绍,上海制造“数智化”重点在三方面,“一是打造如致景科技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中枢,二是利用工业互联网加区块链的科技创新应用,构建制造业数字供应链,三是探索大模型+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工业的仿真、设备的远程维护、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等”。

根据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并形成“12345”成果,即10个试点示范园区、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工赋链主”、50个超级场景等。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