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如今每个零件都有了自己唯一的“数字身份证”,这些标识记录着从“一块钢板”到“一辆整车”的全流程故事。
“嘀”的一声,扫描枪轻触二维码,不到一秒,这个汽车零部件的“前世今生”便在电脑屏幕上清晰展现:供应商信息、生产批次、质量检验报告、物流轨迹、甚至安装在哪款车型上。
这就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汽车行业的日常应用场景。截至今年10月,我国汽车行业标识解析体系注册量突破90.1亿,解析量超77.0亿次,这一数字标志着工业互联网在汽车这一支柱型产业的应用进入规模化阶段。
在传统制造模式下,从供应商到主机厂,各个阶段的数据常常相互隔绝,形成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而标识解析体系让全产业链数据互通成为可能。当下,标识解析在汽车行业的场景落地得到全链路的渗透。
在新车研发阶段,标识技术为零部件规格、设计参数等数字资产赋予唯一“身份码”,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的协同管理。生产车间里,标识解析的“实时追踪”能力成为关键。通过“一物一码”,生产线可精准定位每一个零部件的来源、规格及装配进度,当某批次零部件出现适配问题时,系统能通过标识快速追溯至供应商及生产批次。
在物流环节,标识成为连接主机厂、供应商、经销商的纽带。零部件从出厂到入库,通过标识实时更新库存状态,主机厂可动态调整采购计划,避免库存积压或短缺。进入后市场,标识解析让“全生命周期管控”成为可能。车主维修时,4S店通过标识快速匹配原厂配件,避免副厂件以次充好。
以东风汽车集团搭建的电池溯源管理平台为例,通过二维码、电子标签采集数据,打通生产单元与全生命周期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新能源电池注册、追溯查询、客户服务等业务闭环。该平台支撑电池数据自动采集准确率达100%,故障检测效率提升20%,节省人力10人。而湖北“汉江汽车产业走廊”则依托武汉顶级节点,推动东风集团290家供应链企业接入宏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协议识别率99%,数据互通共享效率提升30%。
未来,标识解析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随着跨行业标识互通推进,汽车标识有望与能源、交通数据联动,助力“车路协同”“智慧出行”落地,推动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型。
90.1亿个标识,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汽车产业数字化的“脚印”。从生产效率提升到消费信任重塑,从供应链协同到后市场创新,标识解析正以“数字纽带”的角色,打通汽车产业的“任督二脉”。随着体系持续完善,它将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成为汽车产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核心支撑,释放更持久的数字化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