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 金台资讯
  • 2025年11月26日 09:27

工联网消息(IItime)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是通过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的方式,从低端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其中智能化是技术上的“硬骨头”,也是全球未能攻克的难关。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是“中国智造”的关键支撑,也是“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系统谋划,探索务实举措加快推进。

制造业创新的底层逻辑

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的本质,是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机器高效柔性完成复杂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性能,构建柔性制造体系以响应市场需求。当前,刚性操作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或初步智能化,但依赖人工的柔性操作仍是制约制造系统效能提升、阻碍产业高端化的核心瓶颈。需明确的是,柔性操作的智能化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嵌入产业场景的系统性创新。正因如此,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一个由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生态五大要素构成的闭环创新系统。其中,市场需求首先传导至产品部门,催生新产品需求;产品需求进一步驱动装备部门开发新型制造装备;而装备升级又倒逼技术部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只有当这五个环节紧密衔接、高效协同,重大创新才具备落地生根的土壤。一旦闭环断裂,创新便如无本之木,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升级动能。

美国曾凭借这一创新闭环长期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但随着产业空心化、产品部门外移,装备部门继而塌缩,生态也滑入脱实向虚的轨道,创新闭环断裂,其主导的技术创新被迫转向脱离制造业场景的通用技术研究,其特点是聚焦“起点评估”(从起点前进了多远),逃避“终点评估”(距离终点还有多远),因为脱离了应用场景就不存在可观察、可考核的创新终点。由此造成制造业“从0到1”创新成果不足以支撑后续“从1到N”创新的连带效应。一个显著表现是,1988年美国学者提出的智能制造至今未能落地。这一教训表明,创新闭环断裂必然阻断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之路,还会引发经济全球化失衡、社会撕裂与创新体系失效等连锁反应。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其中80%为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转型既是必由之路,更是当务之急。从全球格局看,我国具备成为全球智造引领者的独特条件,但制造业仍面临技术与装备、产品、市场衔接不畅、创新生态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强化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最新成果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实际需求相对脱节,这更凸显了加快构建制造业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生态协同创新闭环的紧迫性。

以新型创新实体激活制造业内生动力

在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往往难以获得产业创新的主导地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团队也难以摆脱所在单位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的制约,难以扭转脱离应用场景的思维习惯。这种情况下,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生态五大部门之间并没有真正打通,致使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为此,需结合传统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技术特性、产业链布局,以及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差异,在政府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下,由具备技术引领能力的龙头企业、拥有科研实力的研发机构牵头,联合本细分行业及上下游的其他企业、研发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组建新型创新实体。这类实体不仅能从组织架构上串联起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生态五大核心部门,根除传统体制下的协同壁垒,更能通过“研发协同、中试衔接、生产革新、人才集聚、市场赋能”的五维协同模式,精准解决产业创新脱节、成果转化不畅、生产模式滞后等内循环痛点,系统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融合化升级,真正实现制造业内生发展闭环的破局提质,解决内循环的问题。

一是研发协同,锚定需求,打通产学研链路。新型创新实体需明确研发机构的核心职责,聚焦本创新实体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发、先进工艺优化等攻关任务,同时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以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通过这一模式,可实现产业创新方向与产业升级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破解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产业需求脱节、龙头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不足、大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行业痛点。

二是中试衔接,贯通创新全链条。由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建中试平台,支撑技术、工艺、装备等创新研发成果的测试、验证和优化,将“从0到1”创新与“从1到N”创新的一体化落到实处,打通创新链条中的关键堵点,加速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三是生产革新,重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型创新实体中共享创新成果,逐步实现智能化柔性制造及相应的新型生产组织,实行柔性生产、集约化生产、产线租赁、委托生产等多种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以量取胜的传统生产模式和最大化行业集中度的发展路径,纠正将产业升级等同于减人增效的方向误判。

四是人才集聚,构建新型人才生态。由新型创新实体统一招聘、培养和使用研发人才、现代化管理人才和高技术员工,解决传统制造业企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探索实施适应“中国智造”人才需求的新型人才战略。

五是市场赋能,破除发展体制障碍。面向从制造到智造升级产生的大量新现象、新经验和新问题,探索符合“中国智造”客观规律的市场理论、发展理念和经济体制,破除传统理论、理念和体制对“中国智造”、智能社会的阻碍。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协作

在完成内循环体系搭建、夯实“中国智造”产业根基后,要实现全球竞争力的突破,还需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产业协作,构建适配“中国智造”的外循环体系,其中实现“中国智造”与全球高增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正是这一格局的核心载体。

从全球产业版图演变来看,未来30年世界将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高消费区域、高增量发展区域”三大核心板块,而我国凭借制造业规模优势与智能化升级潜力,正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动力。其中,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南亚、非洲、中东及中亚为代表的高增量发展区域,近年来已快速成长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它们既向欧美高消费区域输出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自身也面临迫切的产业升级需求,对技术、装备、生态的依赖正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与这类高增量发展区域不同,我国正逐步进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加快建成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生态的创新闭环,率先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成为全球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域。这一转型将推动我国从以往主要向高消费区域输出物美价廉的产品,逐步转变为向高增量发展区域(和其他区域)有序输出先进的、高质量的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和生态资源,形成“中国智造”外循环与全球高增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并与“中国智造”的内循环一体化运行,塑造与创新全球化相融合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在这一协同发展格局下,我国作为未来全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与高增量发展区域将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深度协作:我国有序输出先进的智造资源,助力高增量发展区域突破产业升级瓶颈;高增量发展区域则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与产业配套需求,反哺“中国智造”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最终实现经济成长的互惠共赢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多维度协同保障体系

“中国智造”的推进需依托系统性、协同性的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制度设计,在创新实体、服务支撑、国际协同等维度形成合力,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打造新型创新实体。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探索以多元社会力量新型组合形态构建“中国智造”的创新实体,推动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形成合力。同时保持机制与运作层面的充足灵活性,动态适配产业创新的现实需求,确保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二是完善行业服务体系。依托政府的统筹协调与支持保障,优化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既要做好国内行业发展的统筹协调,也要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精准适配的行业服务,为产业创新筑牢服务支撑。

三是构建国际协调体系。在政府的统筹推动与支持赋能下,以创新主体为核心、行业协会为纽带,构建“中国智造”与全球高增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外对口行业的对接合作与战略沟通,落实知识产权、行业标准、伦理规范的区域化、国际化协调发展。

四是优化成果评价体系。消除论文等级、数量等不利于智造创新的考核指标干扰,对产业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分类梳理,涵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程创新等关键维度,并针对不同类型贡献制定科学、精准的评价指标。

五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深化和拓展“开源”思想,探索构建适合“中国智造”和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体系。

六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智造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相关学科的工科教育融入创新闭环,使人文社科教育与“中国智造”和全球高增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相关联;提高职业化教育的水平;扩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范围并推动培养模式的社会化,从以高校为主转变为以创新主体为主;淡化对高学历的过度重视,以实际能力和具体成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七是培育新型创新文化。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需要从业人员与社会各界推动思维方式从产品生产导向转为价值创造导向。为此,需突破传统创新理念的束缚,加快发展适配智造需求的创新理论,构筑支撑产业转型的新型创新文化,为“中国智造”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文化保障。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