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产业 >> 正文
智能体打破大模型“有脑无手”困境,让AI从“会想”到“会做”
  • 工联网
  • 2025年6月27日 14:45

工联网消息(IItime)记者获悉,近日,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

据了解,《报告》围绕智能体发展概述、关键技术、产业应用、问题挑战、发展建议五大方面,深刻剖析了当前智能体发展现状及核心问题。

智能体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利用工具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智能体以大模型为智能底座,具备自主感知、理解、规划、决策、记忆、行动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动化执行复杂任务,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智能体作为大模型的重要应用形态,与大模型相辅相成。智能体为大模型提供实际场景的具体应用,大模型为智能体提供强大的问题处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进而使得智能体在多种环境下完成复杂操作。

智能体通过多模态交互、大小模型协同、任务分解与规划、工具调用等技术,构建起从感知到执行的完整闭环系统,有效解决了大模型“有脑无手”的难题,进而实现更广泛的互动和功能扩展。随着多智能体系统正逐步成为构建智能生态的重要支撑形态,以MCP、 A2A等为代表的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为信息孤岛和通信兼容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降低了智能体系统集成复杂性,进一步拓宽了智能体能力边界。

目前,智能体技术特点初步显现,应用场景逐渐深化,国内外智能体产品加速涌现。低代码框架、模块化组件和标准化接口构成的智能体平台降低了企业应用门槛,其应用已渗透至电信、制造、金融、政务、能源、互联网等垂直行业,涵盖数据分析、生产管理、智能客服、智能运维等典型场景。

在金融领域,基于行业知识图谱构建决策智能体,可以提供智能投顾、智能信贷、实时反欺诈与风控智能客服等服务;在医疗领域,智能体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在政务领域,智能体能够自动处理重复性高、规则性强的政务任务,显著提升效率,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的高效协作;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相关智能体应用可以识别错题、自动生成同类知识点题目、定制学习路线、生成教案等。也可以通过AI数字人提供远程教学,文化创作等功能,赋能教育公平实践和文化传承创新。

然而,当前智能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在技术底座方面,智能体决策与规划能力不足,多智能体协同尚不成熟。在应用场景方面,高价值、个性化的智能体应用场景挖掘不深,应用生态存在碎片化问题。在安全治理方面,智能体在应用过程中隐私安全面临多重风险,标准规范仍不健全。

对此,《报告》建议,要全方位加强大模型攻关,夯实智能体技术底座;要多领域促进智能体落地,推动应用普惠向实。加速智能体技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能-场景驱动-社会反哺”的良性循环;要高标准引导可信赖发展,对齐人类价值偏好。需要从安全可信、伦理道德和法律政策三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