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当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使命不仅是“建基站、架铁塔”,更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产业融合的“连接器”、民生服务的“支撑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央企的科技创新标定了前进航向。在这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中国铁塔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与“主力军”,正以铁塔为基、创新为魂,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深耕科技攻关、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上书写属于通信人的创新答卷。
本期《通信世界》特别策划了“中国铁塔专刊”,系统呈现中国铁塔在技术攻坚、场景落地、生态构建中的突破性成果,也期望以中国铁塔这份“创新答卷”为镜,为通信行业乃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在“技术前沿”板块,我们聚焦核心场景的技术突破:从郑州科创中心研发的宽频隧道新型天线,到上海铁塔完成地铁隧道5G覆盖参数测试;从浙江铁塔电解除锈技术攻克铁塔底部狭小空间运维难题,到河南铁塔单缆MIMO技术打破“缆数决定流数”局限……这些技术成果,无一不是从行业痛点出发,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生动诠释了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要求。
在“产业实践”板块,我们更关注技术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铁塔视联森林智保系统的高效应用,共享微型直放站如何破解全国300万部电梯信号覆盖难题,“一码到底”如何让资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增值降本,两轮电动车换电平台如何实现节能减排……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最好的创新,永远生长在产业需求的土壤里。
从这些创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国铁塔的科技创新有三个“难得之处”,恰与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
其一,难得在“问题导向的精准创新”。不同于追求“炫技式”突破,铁塔的创新始终直击行业最痛处:多运营商共享场景的干扰问题、存量基础设施改造的成本难题、跨行业赋能的技术适配瓶颈……这种“不回避问题、不空谈技术”的务实态度,正是通信行业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
其二,难得在“生态协同的开放创新”。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而中国铁塔的创新从不是“单打独斗”:在分布式虚拟电厂领域,联合产业链企业挖掘基站备用电池调控潜力,构建“电网—基站—用户”共赢模式;在AI算法研发上,搭建“内部核心团队+外部专业外包”协同体系,形成43种商用算法并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更通过“数字塔”战略,将210万个站址资源开放给环保、林草、交通等领域,带动上下游产业升级。这种“以自身创新为支点,撬动全产业链价值”的模式,为通信企业如何融入数字经济生态提供了范本。
其三,难得在“民生为本的温度创新”。科技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从解决“充电难、充电险”的换电网络,到保障偏远地区通信的应急基站,再到守护长江禁渔的智慧监控系统,中国铁塔的创新始终贴着民生需求走。这正是对二十届四中全会“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践行。
当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使命不仅是“建基站、架铁塔”,更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产业融合的“连接器”、民生服务的“支撑者”。本期专刊记录的,不仅是中国铁塔的创新成果,更是通信行业如何以实干响应国家战略的思考。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1月10日*
第21期 总97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