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民有所呼 我必有应丨马鬃山苏木深处的数字新生
  • 工联网
  • 2025年11月21日 14:32

工联网消息(IItime) 狂风卷着沙砾拍打着戈壁滩,嶙峋的怪石在烈日下扭曲着影子。这里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命禁区”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如今,在这片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智能手机的提示音正在打破千年的寂静。

从驼队到直播间

那顺的直播间就设在自家羊圈旁。他举着手机,向千里之外的买家展示戈壁滩上奔跑的骆驼。“老铁们看看这骆驼多壮实,”他对着镜头笑道,“下单后三天就能发货。”

就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还难以想象。那时他需要骑着摩托车颠簸两小时到旗里,只为缴纳几十元话费。“沙尘暴来了都不敢出门,”那顺回忆道,“现在中国移动的流动服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如今,他的交易大多在指尖完成。通过短视频平台,戈壁滩的畜牧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便签里的温情

78岁的张奶奶独自住在牧区,她的智能手机壳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工整地写着视频通话的步骤:“第一步点绿色,第二步点孙子头像……”

“小孙怕我记不住,特意写的。”老人边说边熟练地操作着。屏幕亮起,远在呼和浩特的孙子笑脸绽放:“奶奶,我下个月就回去看您!”

工作人员小孙的摩托车每月都会如期而至。从线上挂号到防诈骗知识,这些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独居老人架起通往数字世界的桥梁。

铁塔立戈壁

在马鬃山建设通信基站,是一场与自然的艰苦对话。2006年,中国移动在这里建设了第一座2G基站,直到2024年春天,5G信号终于抵达这片土地。

十八年间,这里七座基站相继矗立。村民们记得每个基站的诞生:设备需要特种车辆运输,混凝土要在极端天气下凝固,一场沙暴就可能让数日辛苦归零。但正是这些铁塔,让散居的牧民听到了世界的心跳。

新牧区时光

随着信号覆盖的扩大,牧民的生活节奏也在改变。边境派出所所长宝音纳观察到:“以前孩子们寒暑假都不愿回牧区,说这里太无聊。现在抱着手机和同学视频,炫耀自家骆驼都不肯放手。”

在宝音纳所在的边境派出所,通信盲区曾是巡逻防控的短板。“过去边境线太长,很多地方难以实时覆盖。”他解释道。通信网络的完善,使得搭建“巡边平台”成为可能。如今,每一格稳定的信号,都像一座无形的“电子界碑”,清晰地标记并守护着国家的边境线。

夜幕降临,戈壁滩上繁星点点。那顺结束直播,查看手机上的订单;张奶奶通过视频和孙子道晚安。基站的红灯在夜色中闪烁,这些穿越风沙的信号,不仅连通了山外的世界,更在牧民心中点亮了通往未来的灯塔。在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土地上,胡杨林依旧在干旱中顽强生长,而比胡杨更坚韧的,是那些正在破土而出的数字新芽。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