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5年,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加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第三批34个城市试点扩容、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等成为关键词。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其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路径。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仅有32%的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基础改造,而这一比例在制造业领域不足25%。当下,急需突破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困境,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构建“政策引导+平台赋能”的生态闭环。
政策上,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百城千园”计划,通过设立专项财政补贴、建设城市级试点示范区,构建“政策工具箱+场景实验室”的立体化支持体系;工信部“领航计划”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打造行业级转型工具箱,提供500+标准化解决方案。资金方面,各省市也基于自身情况,出台不同的刺激政策。以浙江为例,对实施智能工厂改造的中小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30%的补贴,并配套“数字化转型诊断券”,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免费评估,这种“政策红包”直接降低了企业转型门槛。广东则推出“数字贷”金融产品,由政府贴息50%,企业可分期偿还设备款项。
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加强生态的协同建设,从“单点突破”向“集群进化”过度。一方面,需要链主企业赋能打造数字供应链共同体。海尔卡奥斯平台就链接90万家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工业设计模块、采购数据,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30%。在安徽,奇瑞汽车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虚拟工厂”,实现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50%,交付准时率提高至98%。另一方面,加强区域集群化建设,共建共享相关的服务和设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可按使用量付费接入5G+边缘计算服务,节约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诸多企业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武汉烽火锐拓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光纤预制棒生产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与AI分析模型,实时追溯生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工艺参数组合包,
实现光纤预制棒综合成品率提升至98.5%,制造成本降低30%,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数据驱动工艺优化”模式被工信部纳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2024)》,成为光通信行业转型范本。
卫华集团作为以研制起重设备等产品为主的企业,自主开发“AICrane”工业控制系统,搭建起重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商、终端用户及上下游企业提供物料搬运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部署5G网络,实现多种设备物联接入,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物流作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后,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攻克50余项共性技术难题,突破18项行业技术壁垒,补齐12项行业短板。通过“起重装备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平台”,一台标准化起重机订单交付期缩短52%,综合成本降低7.4%,还实现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进口替代,在多个领域开创行业先河。
陶瓷行业设备孤岛现象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科达制造通过打通设备数据接口,实现陶瓷机械整线联动,通过AI自适应优化加工参数;部署智能仓储与数字工厂平台,整线人员配置减少10%,库存准确率提升至99%。其推动陶瓷行业从“单机自动化”向“整线智能化”升级,相关方案已复制至东南亚市场。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孤军奋战的“技术革命”,而是需要政企协同、链群共生的“生态进化”。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当市场倒逼催生创新突破,我国数万中小企业必将在数字浪潮中书写新的增长传奇。未来已来,唯转型者进,唯创新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