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玩具厂AI逆袭 利润猛增30%
  • 工联网
  • 2025年8月29日 15:40

工联网消息(IItime) “按下开关,玩具能识别孩子的表情,还能模仿家长的声音讲故事。”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某玩具厂负责人陈经理攥着刚下线的智能机器人,语气难掩兴奋,“上个月刚推上市,订单量直接比传统玩具翻了三倍!”

就在一年多前,陈经理和他的同行们还深陷“低价竞争”的泥潭难以脱身。传统玩具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持续收窄;想转型做智能产品,又面临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的“三高”难题;找第三方公司开发芯片,调试语音交互、动作控制等功能,需要对接多个技术供应商,沟通成本巨大;好不容易做出的样品还没测试完,市场的风口可能已经变了。

转机发生在2024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与群宇联合打造的一站式AIoT智能体平台正式上线,澄海玩具产业终于摸到了“智造”的大门。

“以前自研芯片、调试系统,动不动就得上百万投入,周期长达大半年,我们中小厂根本玩不起。”陈经理坦言,“但现在,通过中国移动这个平台,我们只花不到原来三分之一的成本,短短半个月,就能把普通毛绒玩具升级成能对话、会反应的AI伙伴——这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据技术人员介绍,该平台真正实现了“开箱即用”。过去,厂商得像“搭积木”一样,自己拼凑芯片、通信模块和算法模型,稍有不匹配,玩具就容易卡顿、失灵。而现在,平台已集成AIoT智能芯片、网络通信与算力支持,并内置六大人机交互模型,涵盖语音解析、表情训练等多种功能。厂商无需编程,通过可视化界面就能自由定制:设定玩偶性格、模仿特定声线、植入教育互动……陈经理工厂上个月推出的“AI陪伴小熊”,正是借助平台“音色生成”功能复刻家长声线,迅速成为母婴渠道爆款,产品溢价空间比传统玩具提升50%。

智能机器人向游客展示英歌舞

今年以来,AI玩具需求大涨,就在不少厂商还在反复论证技术路线之时,陈经理的工厂已经借助平台实现“月月有新品”:三月推出对话积木、四月升级AR版本、五月新增“成长记录”功能——玩具会自动记录孩子的学习表现,生成个性化反馈。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不仅稳住了国内市场份额,更吸引了海外客户的关注。“上个月一位欧洲客户来看样,当场就签下200万订单。”陈经理笑着说,“以前人家看中我们是价格低,现在认的是技术。”

悄然间,澄海玩具产业的竞争逻辑变了:从前拼产能、压价格,如今拼技术、讲创意。有的厂商开发出融入潮汕英歌舞文化的AI人偶,有的推出可编程智能积木进入教育市场。行业数据显示,接入平台后,中小玩具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60%,利润率提升超30%,越来越多工厂正从“代工生产”转向“自有品牌”。

如今再走进澄海的玩具厂房,以往堆积如山的静态库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能对话的智能娃娃、可编程的机甲战车、带AR情景的积木套装……“我们不仅赚到了利润,更真切摸到了‘智造’的脉搏。”陈经理说道。而在这场转型浪潮中,信息化技术正如一座无声的桥梁,精准贯通研发与市场、创意与产品,推动“玩具之都”澄海驶向更具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智造蓝海”。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