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保险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
网络安全保险工作要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是关键
工信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的治理和数据安全的保障,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保险领域,注重以制度创新推进网络安全保障的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全面布局开展网络安全保险工作,在全国部分省市组织开展了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试点工作,发布了首批网络安全保险典型服务方案目录,其间网络安全保险服务产品数量不断增长,新增备案保险产品超过30款,创新提供超过10款产品服务类保险,助力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网络安全保险作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5项财产保险政策。比如,2024年4月,联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明确“发展和推广网络安全保险”。2024年12月,发布《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丰富网络安全等领域保险供给”,促进网络安全产品创新等。此外,11个地方性专项支持政策和5个地方性财税补贴政策等,也为保险业发挥保障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期,我国首个网络安全保险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保险应用指南》正式发布,该标准从产品设计、服务流程、风险量化评估等维度建立了统一规范,为行业提供了权威指引。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提供政策加持,不仅为网络安全保险提供了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释放出明确信号:网络安全保险是数字经济安全体系的“稳定器”,必须与技术创新、场景拓展深度融合协同推进。要确保网络安全保险工作落到实处,科技创新是关键,网络安全保险的核心在于精准识别风险、全面保护数据并构建动态防御体系。
一是风险量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建模与人工智能算法,可将网络攻击概率、潜在损失规模等抽象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例如网络安全保险风险定价平台运用了专业的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技术,采集使用全球安全事件数据集和安全知识库等信息,通过将经典精算建模方法与机器学习技术相融合,创新性引入动态调整因子进行搭建,使平台能在承保定价、损失评估、风险减量服务等多个保险经营环节发挥作用。
二是数据保护技术。在数据全生命周期中,隐私计算、同态加密等技术为保险业务提供了合规支撑。目前,已经有保险公司通过“联邦学习风险评估”技术等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跨机构风险建模,提升风险评估的全面性。
面对新技术新场景 要构建“保险+服务+生态”的综合保障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风险已渗透至千行百业,新场景下的网络安全值得关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网络安全已经从“设备防护”发展到“全链协同”。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系统与人员的安全风险呈链式传导特征,如2024年某车企因供应链系统遭勒索攻击导致停产,损失超2亿元。此类事件表明,传统“单点防御”模式难以应对系统性风险。因此,保险公司需开发覆盖“云—边—端”全链条的保险方案,并与工业安全服务商合作,提供实时监测、应急响应等增值服务。
要构建“保险+服务+生态”的综合保障模式。面对新技术与新场景的挑战,网络安全保险需突破传统边界,向“保险+服务+生态”的综合模式转型。
一是加强产品创新。从“风险转移”到“风险减量”,保险公司正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风险管理。目前,头部保险公司专门为园区企业客户推出了“网络安全健康体检”服务,通过渗透测试、漏洞扫描为企业提供风险修复方案,保费与修复效果挂钩,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二是建设协同生态。构建跨行业共建安全防线,网络安全保险的健康发展需凝聚产业链合力。2022年,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网络安全保险工作组成立,成员涵盖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网络安全企业、专业测评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多类主体。该工作组聚焦标准建设、生态培育、服务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
三是建设行业标准。研究打造中国特色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险的实践范式。网络安全保险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的指引,今年正式发布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保险应用指南》国家标准,正是借鉴了国外网络安全保险投保经验,结合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现状和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指南。该国标的实施将促进产业链各方明确专业分工和责任,依托有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等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的规模。
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网络安全保险的探索与实践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下一步,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关键方向,以网络安全保险护航数字经济安全与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融合,构建智能风控及自动化核保体系。推动AI、风险量化技术与保险业务的深度结合,建立覆盖“风险评估—动态定价—智能理赔”的全链条技术中台。
二是深化场景落地,打造行业标杆案例。在智能制造领域,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链式保险”,覆盖供应链上下游风险;在智慧能源领域,针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设计“设备—数据—业务”三位一体的保险方案;在跨境数据流动场景,推出符合国际规则的数据主权保险产品,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三是完善政策协同,加速制度创新。以《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保险应用指南》国家标准为基础,推动地方试点与行业实践联动。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管机构合作,参与全球网络安全保险标准制定,提升中国话语权。
四是建立“技术—产业—政策”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层面,鼓励保险机构与高校、实验室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攻克风险量化建模、异构数据融合等技术瓶颈;产业层面,支持“保险+科技+安全”的跨界联盟,形成覆盖风险评估、产品设计、事故响应的完整生态;政策层面,推动网络安全保险纳入企业合规体系,例如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投保,并通过“保险”机制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挂钩,激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