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中邮世纪王琳:不忘初心,转型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 工联网
  • 2022年3月2日 08:06

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年来,我国移动转售产业发展持续走深向实,合规运营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5G+物联网转售迎来良好开局,线上营销呈现星火之势,2021年移动转售产业累计收入超35亿,创下历史新高。

在移动转售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一群女性在背后默默地奉献着。她们朝耕暮耘、百折不回、奋勇向前,撑起了移动转售界的“半边天”。

为迎接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工联网特组织“移动转售产业中的‘她力量’”为主题的访谈活动,歌咏女性力量,向为我国移动转售产业事业奋斗的“她”致敬。

本次工联网记者采访到了中邮世纪(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世纪)总经理王琳,听听她的移动转售产业背后的故事。

中邮世纪(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琳

投身通信事业:坚守不忘初心

中邮世纪是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公司重点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是唯一家具有央企背景的移动转售企业,拥有独立的、全国一体化的移动通信业务支撑系统,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并于2018年9月获得移动转售正式商用牌照。

2014年,中国邮电器材集团成立独立的移动转售业务部门,由中邮世纪进行运营。自大学毕业起就在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工作的王琳,随着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公司开展移动转售业务,也开启了移动转售之旅。此后,王琳先后任职于中邮世纪客服部、市场部及转售业务部并担任负责人。

2021年,凭借在多个部门的工作经验积累,王琳晋升成为中邮世纪公司总经理,18年的通信行业工作经验也为其日后领导整个公司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移动转售产业的历史,自2013年开放试点以来,移动转售产业已走过了9个年头。发展移动转售产业是工信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发展移动转售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满足移动用户个性化、差异化的应用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期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推进电信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准入”。

王琳表示:“这些方针和政策为我们做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推进物联网业务转售,构建移动转售行业新生态,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中邮世纪和王琳不忘初心,秉承深耕用户、充分利用码号资源的经营策略,实现了真实在网用户突破200万,和中国移动的转售业务结算额升至第四。

转型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不断成长的中邮世纪也在反哺着社会。2020年疫情初期的关键时刻,中邮世纪发挥国企担当,支援抗疫前线,紧急调试了100套“普泰移动5G智能眼镜远程医疗系统”产品,捐赠到全国23家承担疫情防治任务的医院并成功投入使用。

“身为中邮世纪的一员,我感受了企业勇于担当的荣誉感,中邮世纪创新结合的产品成果在抗疫一线投入使用,也让一份成就感油然而生。”王琳自豪地说道。

“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激发、释放潜在经济动力和活力,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新增长引擎。

同时,移动转售产业面临码号资源运营等传统模式的瓶颈,物联网转售试点、5G消息等新机遇不断涌现。王琳指出,在此形势下,移动转售企业不能受限于码号资源、资费等传统运营模式,而是需要加快自身转型发展,加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提升在信息通信产业链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值。

中邮世纪将乘“数字经济”的风潮,致力于通过连接+应用解决方案拓展差异化服务能力,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空间,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移动转售行业的力量。

朝耕暮耘:创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空间

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移动转售企业走过些弯路,导致出现一些失信于社会和受到严格监管的问题。移动转售行业虽然不见得可以一荣俱荣,但势必是一损俱损的。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汲取总结教训,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到合法合规经营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加强全行业自律,形成规范发展、风清气正的整体氛围,才能给移动转售业务创造持续健康稳定的创新发展空间。”王琳如是说。

王琳始终坚持创新、稳步前行的经营策略,也让其在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峰会”上,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虚拟运营商十大领袖人物”奖并荣获“2019年虚拟运营商杰出女性”称号。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移动转售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像王琳一样朝耕暮耘、发挥自己重要价值的女性。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实际,王琳也借此机会祝愿所有在移动转售行业兢兢业业奋斗的女性们节日快乐,活出各自的精彩!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